您好,欢迎来到天鹅阅读网!
签 到
用异想天开的故事构筑的暖心世界
2021-01-21 2226

    在科学家看来,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在北爱尔兰艺术家奥利弗·杰夫斯看来,宇宙是由故事构成的。前者是纯物理、纯逻辑的宇宙,感觉冷冰冰的;而后者也有其逻辑,但富含情感,是有温度的。奥利弗一直沉醉于探索逻辑思考与情感认知的秘密,关于它们之间的鸿沟与关联。

用异想天开的故事构筑的暖心世界

与图画书的“初恋”

    奥利弗一直想成为纯艺术家,跨入图画书行当纯属意外。那是他还在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在悉尼度假时,他在一个码头看到一个小男孩徒劳地在海里捞星星,突然有了灵感,想通过绘画来探索抓住无形之物的可能性。后来这成了他研究的一个小课题,并留下了几幅静态的捕捉想象事物的画面。一定是画中那种特有的孩子气迷倒了他身边的朋友,有人提醒他:为什么不试着整理成图画书出版呢?他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将那几幅画补缀成连续的画面故事,然后拉了一个长长的童书出版社清单,准备挨个儿寄去样稿,碰碰运气。没想到几天后,第一个收到稿件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就打电话来要与他签约。于是在2004年,27岁的奥利弗出版了他的图画书处女作《怎样摘星星》。这个小男孩摘星星的故事,起始于一个很孩子气的愿望 — 与一颗星星交朋友!显然,依照纯物理逻辑,这是不可能的。但小男孩的愿望实在足够强烈:他很早就起床,守候在天空挂了一夜的星星,耐心等待……终于,在太阳落山之前他等到了一颗星星,他跳高,爬树,试图扔救生圈,或是驾驶宇宙飞船,或是拜托海鸥帮忙,抑或是亲自打捞……小男孩的所有努力自有一套逻辑,完全理性化的读者(比如许多大人或某些已脱离童稚的儿童)可能很难接受,但天真烂漫的读者却在情感上相当认同,因为真正的重点是:这个愿望美好且足够强烈,因此在由故事构成的宇宙里必然实现!当小男孩最终得偿所愿时,与他感同身受的读者一定在心中充溢着温暖。

    奥利弗所构建的故事世界从此树立了一套独特的逻辑体系,虽然表面上看多少还符合一点儿纯物理世界的逻辑,比如星星要到傍晚才出来,海里会有星星的倒影,海星也的确会有时漂上岸,救生圈确实对小孩来说太重,宇宙飞船当然需要燃油……但将这些事实串联到一块儿却很无厘头,完全是异想天开,但妙就妙在如此无厘头的逻辑却与儿童的情感认知颇为契合,它更像一场孩子气的梦,连大人也愿意体验、重温。

用异想天开的故事构筑的暖心世界

不断探索的造梦师

    处女作成功出版后,奥利弗继续用摘星星的小男孩造梦。在次年出版的《迷路的小企鹅》中,有心的读者发现,原来那个小男孩独自生活在郊外的一幢房子里,这多少解释了企鹅上门找他的原因 — 他和那只企鹅一样孤独,他们最终结成的友谊其实是两相寻找的结果。这一点在图画书的文本中处理得很含蓄,因为图画书是期望读者反反复复阅读的,奥利弗很可能期望读者自己去发现。但在奥利弗亲自改编的同名动画片(中文译作《远在天边》)中,旁白直接点明了企鹅“真的很孤独,也许自己和他一样”。这本书与动画片分别获得了多项大奖,尤其是动画片“萌翻”了无数观众,令奥利弗声名大噪。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渴望故事中的那种情感联结,安静,单纯,美好,深沉。

    奥利弗在书中继续延续他那无厘头的逻辑,比如说那把始终带着价签的伞,随他们一路漂到南极,有时在海上风暴中挡雨,最后好像也能遮阳,但在故事中主要用来在海上当企鹅的船!奥利弗完全无视企鹅会游泳的事实,也不理会用伞当船是否足够结实,在他的故事世界中,只要有趣,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本书的成功让出版社更期望他创作“摘星星的孩子”的下一本,但奥利弗不想总是重复自己,他更愿意在新的主题和技法上进行探索,于是诞生了那本《吃书的孩子》。创作这本书首先让奥利弗在拼贴手法上过足了瘾,为了让爱吃书的亨利啃得更逼真,不但书中的画面里到处是书皮和书页,连这本书本身也似乎被人狠狠地啃出了缺口(封底提示“请不要在家吃这本书”)!

    创作《吃书的孩子》的同时,奥利弗正与一位科学家合作一个量子物理学项目,尽管他只负责画插图,但仍然忍不住满怀好奇心地深入探究,并且脑洞大开,将物理原理引入他异想天开的故事世界。根据他的故事逻辑,吃书让男孩亨利变得聪明,但也导致他没法消化,进而失去了思考和表达能力。最终,亨利还是选择了读书而非吃书。

    这个故事显然带有寓意。尝试从奥利弗的逻辑出发,他的发现很可能是:单纯在物理上的积累无法真正转化为有效的知识,摄入知识还需要投入情感,只有用情感的力量才能将摄入的知识真正消化。转换成大白话:“填鸭式教育(或学习)”是无意义的。这也让我联想到埃里希·弗洛姆的《占有还是存在》,“吃书”是占有式的学习,“读书”是存在式的学习,“存在”的生存方式更注重创造与分享,这也是奥利弗更认同的。

用异想天开的故事构筑的暖心世界

极简主义的寓言家

    最初接触奥利弗作品的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他的极简与萌趣。他笔下的人物造型往往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甚至可以说毛糙到如学童的涂鸦,小男孩的腿脚居然只是像高跷一样的两根棍子!但如果仔细去看他笔下的人物,动作与神情却非常精准,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判断“他在干什么”“他是高兴、难过、惊讶还是害怕”。不过,要捕捉这种细节,你一定得像小孩子一样细心、投入地看画。这对大人来说其实不太容易,比如《迷路的小企鹅》的最后一页,男孩和企鹅一起回家的海上,我用放大镜看了好半天才看清楚小男孩正在船上做什么。我不想剧透,只想告诉你,如果你能留意到这类细节,就能理解为什么小孩子会盯着奥利弗的极简画面反反复复看那么久仍然恋恋不舍。

    奥利弗的极简风格还体现在画面背景上。从他后来的作品,尤其是最近几年为儿子和女儿创作的两本书来看,他完全有能力画出内容很丰富的背景画,但他创作的大多数作品更愿意留下大量的空白,只在页面上留下必要的信息,精准地表达意思并传递情感。为了准确传递情感,他在色彩上极为用心,虽然用色并不复杂,但总能拨动敏感的读者心上的弦。据说,他对自己的绘画要求极为严苛,一幅画常常要画四五十遍才能满意。

    “独一无二的小不点”是他极简风格最极致的代表作,第一本《小不点的新毛衣》出版于2012年,书中的主人公简化到只有蛋壳的样子、火柴棍小人儿般的手和脚,而且所有的小不点儿全都一个样,“直到有那么一天,一个叫小鲁的小不点,织了一件不错的新毛衣”。这个看似以简约漫画的形式推进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正因为创作者省略了许多背景与事件的细节,读者才有可能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想象去填补空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信息。

    一位英国评论家从这本书及其续集联想到一部经典的英国恶搞喜剧电影《万世魔星》( Monty Python’s Life of Brian ,又译《布莱恩的一生》),因为那些小不点就像电影中的群氓,他们不愿意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只想找到一个救世主来盲从。而另一些号称对现实不满的反抗者,只是一帮整天夸夸其谈、吵吵嚷嚷的家伙(是不是有点像《小不点的大麻烦》中那帮吵到最后不知为何而吵的小不点?)。当然,奥利弗的图画书既不厚重,也不尖刻,他只是在那种轻松俏皮的调侃中,镜像了这芸芸众生。小朋友也许借此看到了幼儿园、学校里的小社会,而成年人可能借此看到了纷纷扰扰的大社会。因为奥利弗采用了极简手法,所以读者真正看到的是自己内心的镜像。从这个角度看,奥利弗创作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可以看作寓言,只是其中的寓意,要由读者自己去发现。

用异想天开的故事构筑的暖心世界

善于疗愈的说故事人

    奥利弗的成长经历有点特别。他1977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却是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长大。因为他父亲参与的教育交流项目,他少年时期也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如今,他的小家与工作室在纽约的布鲁克林,但在贝尔法斯特也有家。他出生时受洗为天主教徒,但长大后成为坚定的无神论者。这要放在别的地方可能不值一提,但在1968-1998年间的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这就成了大问题。奥利弗回顾时小结说:“我了解到人们有一种可怕的倾向,就是互相刻薄和施加暴力的倾向,但我也看到了爱的能力。我想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宽容的重要性。”

    虽然创作过《吃书的孩子》和《书之子》这样讴歌阅读的书,但奥利弗坦言自己小时候并不爱读书,更爱在街上疯玩。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二,父亲是教师,母亲是护士,但母亲因病长期卧床不起,养育孩子的重担几乎全落在父亲身上。在如此动荡的社会,境况如此不佳的家庭中,一家人居然其乐融融。妈妈的卧房被他们称为“玛丽的咖啡馆”,他们有事没事聚在那里聊天、游戏,奥利弗每有得意的画作就跑进去拿给妈妈看。爸爸想办法让一家人都过得愉快而且充满安全感,还总有办法鼓励孩子们自由发展兴趣,奥利弗有两位兄弟长大后也从事设计行业,由此可见一斑。让奥利弗后来感到特别幸运的是,即使母亲在他19岁时撒手离去,家人的态度也相当开放和快乐,孩子们被鼓励“拥抱妈妈讲的故事,不躲藏在她离世的事实背后”。

    与母亲永别的心理体验呈现在他2010年创作的《瓶子里的心》中,创作缘起于朋友类似的经历,因为他看到了另一种面对失去与诀别的状态,并联想到了自身的经验。这仍然是一本非常孩子气的书,书中的女孩在失去亲人后,居然将自己的心放进瓶子里,尽管踏实、安全,却失去了好奇心与活力……这样一本图画书显然并不是专属于小孩子的,我相信每一个曾有过丧亲或类似的失去之痛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强烈的共鸣。在这本具有疗愈功能的书中,奥利弗用他那特有的无厘头逻辑,令人信服地展现了童年可能具备的强大力量。


爱玩会玩的魔术师

    奥利弗的作品总能抓住小读者,除了故事逻辑特别贴合小孩子的思维方式外,还要归功于他层出不穷的游戏创意。

    《大树上的难题》将荒诞趣味发挥到极致,从解决风筝卡在树上的一个日常小问题,渐渐顺理成章地演化为将所有东西都卡在树上的绝世难题。这本书是逆向思维的绝好例子,本来,梯子和消防车之类都是能简单解决问题的工具,却都被小男孩扔到树上卡住了,而本来可以用来锯树的锯子,却最终成功地打下了风筝。故事的逻辑错位到完全不讲理的程度,小孩子读来自然觉得非常好笑,但或许能反过来激发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正常逻辑。

    《大熊的纸飞机》是一个拿叠纸飞机开玩笑的故事,其中还带有轻微的侦探趣味和一点点拿罪案故事调侃的黑色幽默,大熊出现在警局里的一幕很可能会让成年读者捧腹。小读者或许会因此也玩起了“打造完美纸飞机”的游戏,或许从故事中读到人际关系之复杂,以及保持宽容态度的重要性,但不管怎样,那种略带神秘的搞笑趣味总是令人很难拒绝的。

    《这只驼鹿是我的》属于奥利弗自娱自乐的视觉游戏。读者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的背景图画内容相当丰富,不像是奥利弗的风格,而且有的画面画质比较粗糙,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不是奥利弗画的!那是他在纽约某些街道上闲逛时发现画在地上或墙上的风景画,小男孩和驼鹿的故事也跟着涌上心头,于是他委托出版社千方百计找到创作这些画的街头艺术家,获得授权,然后在这种奇特的合作方式下完成了创作。书中,奥利弗其他故事的角色也友情登场,表面上看讲的是关于主人与宠物的关系,但实际上讲述的是独立个体之间如何交往、合作的故事。

    奥利弗非常乐于且善于与别人合作。2013年,他为德鲁·戴沃特的故事绘图的《小蜡笔大罢工》在《纽约时报》童书畅销榜上蝉联冠军80周,文字作者以一封封来自不同颜色蜡笔的信来展现个性,并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全体蜡笔的合作。作者的创意固然巧妙,但如果没有插画家绝妙的演绎,恐怕也很难产生如此惊艳的效果。奥利弗沿用极简手法表现每种蜡笔的个性,另外模仿幼儿的手法画出一幅幅稚拙可爱又充满创意的儿童画,如果不明说,读者很可能真的以为是儿童的涂鸦。可以想象,孩子们看了会觉得有多亲切。

    《小蜡笔大罢工》大获成功之后,两人又合作推出了两本续集,其创意与精彩程度一点也没有减弱。第二本《小蜡笔要回家》以明信片的形式讲述了小蜡笔们各自不同的旅行,当然,有的不过是在家中沙发上的“遭遇”。这样的书,不仅仅是搞怪好玩,还能帮助孩子大开眼界,同时也更多地了解不同个性的蜡笔(可以还原成现实世界不同性格的人)。到了第三本《小蜡笔的礼物》中,每个蜡笔的性格已经非常清晰,两位创作者安排他们度过了一个欢快的节日,而蜡笔的小主人邓肯也收获了最温暖的祝福。这个充满游戏趣味的系列故事,终于以暖暖的爱意暂时告一段落。

用异想天开的故事构筑的暖心世界

责任重大的暖心爸爸

    身为越来越受关注的图画书创作者,奥利弗·杰夫斯从不愿意称自己创作的是“童书”,他认为图画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适合所有年龄的读者。他的图画书也不是“为儿童”而创作的,真正要取悦的人只是他自己。在2017年以前,他的书中作者简介处所附的都是他小时候的照片。在他升级做爸爸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用奥利弗自己的话说,他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那一位了!先是他儿子,接着两年后他女儿也出生了,他们成了他生活的重心。

    他将儿子从医院第一次抱进家门时,就忍不住向怀中的宝宝介绍:“我们到了,这儿是我们的家,这是客厅,那是卧室,这边是厨房,那边是卫生间,这是电灯,那是……”可是,他发现宝宝似乎啥也不明白!——没关系,这位新手爸爸一点儿也不气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间,他带孩子四处转悠的时候,仍然絮絮叨叨地给宝宝介绍,仿佛宝宝是一位尊贵的客人。奥利弗随身携带笔和记事本,常常一边给孩子解释,一边写写画画。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这可以做成一本图画书,于是他将这些笔记整理成一封写给儿子的长长的图文信,讲解他来到的这个星球是什么样子的,在地球上生存的攻略如何如何。

    《我们在这里:一位父亲的地球生活笔记》被看作是一本非虚构类图画书,它极尽简洁又试图充满趣味地向新来地球的小朋友展示一位父亲认为的必需的生存常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生态环境,人类与动物,似乎包罗万象,但也只是点到即止。实际上,一本薄薄的图画书怎么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生存知识?它更多承载的其实是一位父亲的浓情与厚望。

    这本书是奥利弗·杰夫斯有生以来第一本“为别人”创作的书,所以在作者简介处第一次放上了他的近照,当然还有怀里的儿子,这可以说是他俩合作完成的书。书的最后,奥利弗鼓励儿子尽管向自己提问:“我不会走远……要是我正好不在你身边……你还可以问别人。在地球上,你永远不会孤单。”与这几句话配搭的是三个对开页,画面从爸爸与怀中的孩子延伸到家人朋友,乃至形形色色、无穷无尽的地球人,这是奥利弗是富有深意的创作。

    创作这本书其实与他的政治态度有关,在社交媒体与现实生活中,奥利弗都相当积极地反对生活中日益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他对一些排外情绪与举动极为反感,这很可能也勾起了他在贝尔法斯特成长时的那些糟心的记忆。他觉得,身为父亲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发声,否则将来孩子会问:“你那时为什么保持沉默?”《我们在这里:一位父亲的地球生活笔记》既是一本图画书,也是他作为父亲的一份宣言:这个地球属于我们所有人!

    不过,等到女儿玛丽(也是奥利弗母亲的名字)来临时,这位父亲已经平和了许多,在为女儿创作的《我们来建造:规划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他变得柔情万丈,诗情迸发。他第一次用诗歌体来创作文本(尽管押韵得自由随性),然后在画面中一直与女儿一起共同建造、修筑着什么,直到最后他们一起在夜幕下的篝火旁相依蜷缩入眠。“让我们怀抱出生时的那种温暖,说声‘晚安’吧,因为一切平安。”

    与写给儿子的非虚构类图画书不同,这本诗歌体图画书更为“务虚”,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可能是某种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比如家与城堡代表着“安全”,计时的钟表可能象征着“永恒”,观星的高塔也许象征着“希望”,四通八达的道路让人联想到与世界和他人的“连接”……当然,诗歌的趣味正在于其模糊与多义,每个读者都可以有不同的联想。但在这里有一点是相对肯定的,就是奥利弗从头到尾都在反复使用的“build”,翻译成中文我们不得不变换不同的词汇——“建”“造”“建造”“构建”“构筑”“做”“修”“铺(路)、生(火)”。对奥利弗而言,他想表达的是,要与孩子一起构建,就像建房子那样,构筑充满爱与温暖的未来。

    这是一份美丽而庄严的承诺——

    来自这位坚信宇宙由故事构成的暖心爸爸。

用异想天开的故事构筑的暖心世界


收藏:0
少儿主题阅读复合出版阅读推广平台
©2005-2024北京接力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外东中街58号美惠大厦3单元1201室 邮政编码:100027 Tel:010-65515445
网络警察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移动端 品牌官网
您确定删除和此人的对话吗?